被流沙凝固2000年的张家场古城,曾经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融合聚居,畜牧业发达,商品交易频繁,是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202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揭牌仪式在张家场博物馆举行。时隔3年,这里有什么进展,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我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七县区交界地带,地域独特,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前沿。考古发掘工作不仅能大幅度丰富我县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进一步展示我县文物及社会文化、全域旅游等价值。

image.png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盐池基地主任李云河表示,接下来,我们可能会对城址的其他重要功能区,比如说道路、作坊也做一个发掘,然后墓葬区我们也会继续扩大发掘的面积,掌握更多的数据。另外,我们立足于这个基地其实是可以从张家场城址辐射开来,对咱们盐池乃至整个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区的这些古代的城址、墓葬都可以做一个系统性的研究。

      三年多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持续对张家场古城遗址及周围墓葬、周边区域开展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测绘以及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并组建了考古、文物保护、文物建筑、科技考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综合考古团队。

      “我们的队伍是这样构成的,就是我们有本科生是35人、研究生有5人,这是学生的构成,另外我们带队老师有6人。此外,我们还承接了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的训练任务,所以有12名来自全国各个考古单位的学员也在这里。从2021年一直到今年,每年都在做工作。目前,我们是重点对这个城址的一个是中心区发掘的建筑,另外对城址的东门也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街路发掘。”李云河向记者介绍。

      站在古城发掘的现场,向探方里张望,就会抛出一个个问题:“在这个曾经少数民族聚居、商品交易频繁的交融地带,当时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礼和社会变迁,考古人员在这里会遇到哪些难题,又是如何克服的?”

image.png

      “要说这些困难,可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遗址本身,就是这个遗址它的主体时代是汉代,作为我们发掘者来说,其实要去现场通过比较细致的一些工作,把不同时期的这种行为,比如说早期的墙后来的毁坏,然后晚期的这种修复都给它辨识出来,并且给它用考古专业的数据对它做一个分析,可以算是一个技术上的难度。另外还有一个困难,其实是跟咱们这个地区的气候有关,比如说春季还有冬季其实都很难在户外进行发掘工作。其实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也有了一定的经验,比如说像今年我们的学生实习就比正常的安排提前了,在户外发掘的时间就能够延长。”李云河介绍道。

      考古发现不仅是对古代文明的重新认识,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后,我县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坚决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推动宝贵文物世代传承、焕发光彩,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