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一处实验棚内,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博士农皓钧和师弟宣瑞智手拿取样剪,正专注地进行植被样本取样工作。阳光透过棚顶的透明塑料膜,洒在一排排整齐的植物样本和土壤样本上,构造出一个静谧而有序的科研小世界。
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位于我国半干旱区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盐池县沙泉湾,处于我国典型生态过渡带、农牧交错带、北方防沙带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安全屏障节点位置,站区总面积2000公顷。研究站以全球变化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影响、荒漠土壤微生物生态、退化土地生态修复与高效利用等课题为研究方向,研究团队固定人员20人、客座人员5人和研究生50余人,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大学等知名院校科研人员组成。
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测量土壤湿度,记录植物生长数据,观察微生物活动……每年5月至10月,研究站都会来一批科研人员驻站,进行实验研究。远离城市喧闹,与荒漠作伴,生活简朴单调,实验日复一日。农皓钧和宣瑞智作为人才培育对象,近两年在此驻站进行实验研究。
农皓钧和学弟宣瑞智在采集植物样本。
“初到毛乌素沙地,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与责任感。”今年是农皓钧驻站的第三年,回想第一次踏入观测研究站的场景,耳边传来的鸟鸣声和绿叶的沙沙声犹在耳畔。看着研究站前人创造出的“荒漠草地”,他感受到这片沙地对抗逆境和环境胁迫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
农皓钧和学弟宣瑞智在检测沙漠培养植物的生长状况。
“我是辽宁人,我的家乡以森林地貌为主,毛乌素沙漠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地貌,我觉得这里的研究课题既有趣,又是个挑战。”驻站的科研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师弟宣瑞智同样对这片荒漠充满了探索的热情。“我们在做的实验都是在模拟气候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比如水氮添加的实验,用来研究植物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变化的关系。”在典型固沙灌木功能性状对氮水添加响应研究试验区域,宣瑞智谈及荒漠化治理方向的研究试验,眼睛里闪烁着知识充盈带来的满足感。
宣瑞智在给培养的植物样本浇水,观测长势。
近年来,该研究站与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农科院等院校紧密合作,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课题,形成了10余项科研成果。他们筛选出柠条、樟子松等适宜本地生长的林木草种,推广应用栽培管理、快速繁育技术,大幅提升了绿化品质和植被存活率。
实验大棚培养的沙漠植物。
此外,研究站自2006年成立以来,科研人员们还陆续创新采取草方网格固沙、飞播植草减沙、人工造林挡沙、生物结皮锁沙四种模式,协助盐池县高效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截至目前,盐池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披上绿装,150万亩退化草原全面恢复,为全国、全区沙化土地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验室中观测沙结皮。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研究站里,以农皓钧、宣瑞智为代表的科研人员都是沙漠中的守望者,他们与沙漠的日出同起,与星辰共眠,与大自然同频,甘于寂寞但不甘于庸碌,他们用科学的力量,为这片沙地带来生机与希望。无悔的驻守,是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荒漠化治理成就的缩影,愿他们每一次的实验都能为理解这片沙地的生态系统带来新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