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是中国古代著名史地类书籍之一,属于《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中最重要的参考文献。

《禹贡》的内容极为丰赡,举凡上古之际政治区划、疆域沿革、山脉河流、田赋土壤、物产道路、部落民族等自然、人文地理状况,莫不兼收并蓄、详加备载。通览《禹贡》一篇,其言虽简约,但却纲目兼备、体系完整、叙事严谨、主次分明,不仅彰显了远古先民地理知识的渊博,同时也展现出远古先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丰硕成果,故被尊为“古今地理志之祖”。关于《禹贡》的成书年代,既有西周说,又有春秋、战国说,还有成书秦统一之后说(持此说者较少)。

《禹贡》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政治区划,当时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依据现实情况记述了各地各族的地理概况和风俗物产;第二部分介绍九州内的主要山脉与河流,介绍大禹通过导山、导水起到治理水患的作用,实现了“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的治理效果;第三部分则是阐述了以王畿为中心建立了由近及远的五服制,规范了各处居民的权责义务。

《禹贡》对各少数民族的贡赋特产与生活状况的记载,使我们得以一窥古代中国的地大物博,了解各民族间物产的交流情况。在《禹贡》的描述中,冀州“鸟夷皮服”(以皮毛做衣服);青州“莱夷作牧”(以放牧为生业);徐州的淮夷居住之地盛产“蠙珠暨鱼”;扬州“淮夷卉服”(以草编制服装);梁州“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峨眉山、蒙山治理后,和夷一带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雍州“三危既宅,三苗丕叙”(三危山得到治理,三苗族裔就能安定生活了)。在《禹贡》的表述中,“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在大禹导山导河治理水患的努力下,实现了“九州攸同”“四海会同”的局面,各地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天下归于一统。

《禹贡》不仅在对大禹时期和谐有序政治局面的想象中体现了中国先民对于大一统的渴望,其中将天下分为“五服”的制度设置更加体现了彼时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五服制度,即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划分出五服,在王畿(王城)周围,分为五百里甸服(天子直辖区)、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贵族管理)、五百里要服(蛮夷等少数族裔居住)、五百里荒服(戎狄等与华夏有战争之人居住)。“华夷”共同构成天下的设想,体现了战国时期人们为大一统寻找历史依据的努力,对后世的边疆治理、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方面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回顾《禹贡》构建的政治蓝图可以发现,中国的先民早就意识到不论是“华夏”还是少数族裔都是天下的组成部分,只有各地各族都接纳了统一的秩序,天下才能实现大治。《禹贡》中记录的多元文化与统一理想,至今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着深刻的启发。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现藏明茅瑞徵纂,明茅胤京、茅胤武同订,明崇祯五年(1632年)刻本《禹贡汇疏十二卷附神禹别录》,共8册。每页9行20字,小字双行等,白口,单白,四周单边,版框高20.3cm,宽15cm。书内有图。第1册文字系抄配,手工绘图。钤“西来居士”印。

另藏宋毛晃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武英殿聚珍本《禹贡指南四卷》一套,共2册。每页9行21字,白口,单黑,四周双边,版框高13.6cm,宽9.9cm。版心上镌“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钤“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印。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