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W020230522586744425800.png

5月11日至12日,记者走访了“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重温“亚洲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的锻造历程;感受它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百姓安康提供的力量;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水兴水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

春灌正在进行,黄河水从宁夏东干渠盐环定渠首泵站出发,沿着干渠穿经宁夏中部干旱带,向东挺进毛乌素沙地南缘,向东南跃上黄土高原,沿途的草滩上,紫色的猫头刺花这里一团,那里一片,黄色的柠条似浪花一般,此起彼伏,高大的杨树横一行竖一行,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带,这样油画般的景色,真是令人惊叹!

W020230522586744640127.jpg

“奇迹不止于此!得益于工程,短短35年间,陕甘宁革命老区7县(区)、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摆脱了缺水之殇、氟病之痛、干旱之苦、风沙之害,90万人精准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小康生活;再造了一个灌溉面积44.47万亩的‘大粮仓’、425万亩的‘绿洲’,牢牢钉住了沙漠前进的脚步”……同行的盐环定扬水管理处副处长曹君,与盐环定扬黄工程相伴成长,说起身边的“老伙计”,尽是款款深情。

W020230522586744778798.jpg

“黄河之水天上来” 

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干旱涤涤山川,高氟水涂炭生灵。直到20世纪80年代,盐环定如剪贴在西北大地的拼图,干涩、皴裂,枯黄一片。

“村里700多口人,仅有一口井,常常是人与牛羊共饮一坑积水。”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党支部书记关尚锋告诉记者,更要命的是高氟水引起的地方病发病率高达70%,佝偻病让人“低头看不见脚尖,抬头看不见蓝天”。

人缺口粮、畜缺草料、地缺籽种,1975年底,盐池县粮食总产量只有685万公斤,农民人均仅有粮食74公斤。

活命全系在一口水上。

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目光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片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红色圣地。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于1988年7月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程分三省区共用工程和专用工程。设计流量11立方米每秒(一泵站),其中分配给宁夏的流量为7立方米每秒,陕西和甘肃省各2立方米每秒。

W020230522586745323772.png

8年时间里,建设者们在连一棵树都难得看见的荒滩、山窝子里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寒来暑往,用智慧与无私奉献铸就水利建设史上的丰碑。

1996年9月19日,盐环定扬黄工程共用工程全线投入使用,共建成泵站12座,总扬程达到651米,完成投资3.03亿元。

W020230522586745530975.jpg

黄河水从宁夏青铜峡东干渠经达15级泵站,190公里,爬高526米到达陕西定边县、爬高651米抵达甘肃环县,可谓“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十里八乡赶来的老区人民畅饮着甘甜的生命水,喜极而泣。甘肃省环县环城镇五里屯村的李建基看到从管道喷涌而出的水,“高兴得都不会说话了,就一个劲儿地鼓掌。”

黄河润旱塬,三省区28.77万人、107.4万头(只)大小牲畜饮水得以保障,润泽了19.27万亩农田。“效果立竿见影,1997年我们喝上了自来水,村里年人均收入从200元提高到700元。”关尚锋说。

W020230522586746077340.jpg

  用生命守护“生命工程”

工程建起来了,更大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让工程良好运行并持续不断地发挥效益。“当时,我担任六泵站的站长,最大的难关就是防沙治沙。”曹君回忆,每年冬春一场风刮过,渠道被掩埋,一点痕迹都看不到;职工们起早贪黑清理积沙,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原样。

被沙子逼到无路可退,曹君发誓“治不好沙害,绝不离开”,他踏遍泵站周边的大小山峁,仔细观察研究沙丘的流动规律、风向变化,制定生物治沙方案,采取扎草方格固流沙,种植沙蒿、柠条、沙柳等植物绿化的措施。全站职工如对待孩子一般播绿护绿,下雨了,去沙漠播草籽,风来了,想办法护幼苗;烈日下,不分昼夜轮班抽水浇灌。

W020230522586747437960.jpg

年复一年,十余载坚持,沿线的绿色一点点伸展、长大,渠道两旁竟形成了1600亩防沙灌木林。风又来了,沙不动了,渠道安全了,水流畅了。曹君的治沙方法在整个渠道建设中推广应用。如今,已在工程沿线形成了一道50多公里长的绿色防风防沙生态长廊。“我们的职工治理了渠道沿线的小环境,护佑的这一渠水改变了受水区的大环境。”曹君说。  

不止如此,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工程建设先天性不足、标准低。投运以来,长期处于小流量运行,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成本居高不下,“大马拉小车”问题较为严重。

W020230522586747491996.jpg

彼时,所有的渡槽都漏水。职工们搭起十几米的架子,挂上安全绳,穿上雨衣,顶着冲泻而下的水,用棉纱堵缝隙。2013年,正值冬灌高峰期,夜间泵站突发渡槽止水橡胶破裂险情,水跟瀑布一样倒下去,若漏水口继续扩大,渡槽就有垮塌的危险,曹君情急之下,抱着一根钢管跳进2米深的水里,封堵漏水口。

“为什么要抱钢管呢?”

“水流太大,人站不住,钢管卡在渡槽上,免得被冲走。”曹君淡淡地说。

此外,由于资金限制,宁夏专用工程原规划设计的人饮工程没有实施,黄河水上去之后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只能澄清后直接饮用,水量和水质都难以保证,人畜饮水依旧十分困难。

W020230522586747652300.jpg

2009年,续建工程开工,由三省(区)共用工程和宁夏、陕西、甘肃专用工程4个单项工程组成,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在引水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设备更新改造、渠系建筑物维修和新建人饮工程项目。

“由于盐环定扬黄工程的助力,到2012年,我们马儿庄村年人均收入已经过万元。”关尚锋告诉记者,但水还是少,发展养殖缺草料,很多村民携家带口进城去找出路,村里1.07万亩地,仅种了6000亩。

W020230522586748281146.png

  撑起革命老区发展脊梁

2016年9月,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成为宁夏第一个当年立项、当年审批、当年开工的水利工程。建设者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3年完成了5年的建设任务。2018年4月,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全线顺利通水,与春灌无缝衔接。

W020230522586748492422.jpg

经历“脱胎换骨”的盐环定扬黄工程跻身全国一流扬水工程,供水效率提高了8%,达到工业用水的安全保证率,单位能耗、用水成本大幅降低,供水“版图”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在没有增加亩用水定额的情况下,源源不断为群众生命健康、促进移民扶贫开发、改善生态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送上“幸福水”。

连续阴雨过后,沙地里寸把长的玉米苗顶着黄脑袋,看起来是那样稚嫩柔弱,黑色的滴灌带却预示着希望。一棵幼苗被拦腰踩断,关尚峰蹲下,小心翼翼地扶起,低语道:“水来之不易,要用好。”

多年来,宁夏持续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主要受水区盐池县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98%,实现了土地增产增效不增水,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593元,比工程开发前增长49倍,在宁夏率先实现脱贫摘帽。2021年盐环定扬黄灌区荣获全国第二批灌区“水效领跑者”荣誉称号。

W020230522586748972708.jpg

黄河水在马儿庄的产业链上跳得“更高”了: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滩羊种、养、加工、销售、粪污无害化处理等产业,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67.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0200元。

盐池县东南,一片2万亩的优质牧草基地里,翠色欲流,令人心旷神怡。远处,黄河水经过测控一体化闸门、携带肥料奔向基地。

“盐环定的水比金子还金贵,发家致富全靠它。近年来,随着滩羊‘种养+’一体化示范项目的推进,用水需求增大,现在我们从盐环定五干渠直开口取水,一年371万方的黄河水能产出4万吨的优质牧草、养育5万只的滩羊,还能降低全县1000余户养殖户购买饲料的成本。”宁夏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建仁说。

W020230522586749147473.jpg

在陕西定边县,奶产业、荞麦加工、湖羊养殖、马铃薯种薯繁育……特色产业欣欣向荣,人民喜乐安康。

几十年沧桑巨变,再看如今的盐环定,如镶嵌在祖国西北大地的“绿伞”,撑起脊梁的便是盐环定扬黄工程。

“新时代,新使命,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出的新要求,紧盯90万受水群众的新期待,管理好工程供好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水利人的新贡献!”曹君说。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