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王生岩

文物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博人则像是一条纽带,他们守护文物、传播文化,架起了从历史到当下的时空桥梁。

  他长期扎根在基层文物工作第一线,已整整15个年头,他既是历史的守护者,也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者;他十分热爱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为文物保护和文博科研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就是盐池县政协委员、盐池县博物馆馆长王生岩。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日前,记者在盐池县博物馆见到王生岩时,他正在玻璃展柜前介绍着馆藏的红色文物。盐池县博物馆原有红色文物899件,近年来,接受捐赠和民间征集,馆藏红色文物达到1200件。

  “博物馆每年接待30多万人次,成了革命历史教育的重要基地。”王生岩说,为了传承红色血脉,他从来不曾松懈。自2007年调入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工作以来,王生岩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的同时,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带领队伍,面对革命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出现的各种困难,他始终保持奋发的精神状态,践行了一名革命纪念地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王生岩十分热爱文博事业,他深知做好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从理论上、业务上向每一名从事文物工作人员请教学习。他大量阅读史料和有关文物研究和保护的资料,钻研有关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知识。他深入到田野和乡村,对盐池境内的文物做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最终了解了盐池县分布的各个时期的文物和遗址。

  就这样,他从一个外行变成一个文物管理守护和利用的行家。十几年来,他始终扎根文物保护一线,带领10余名文博工作者,守护着盐池县259公里明代长城,480处文物遗址遗迹。在他的努力下,摸清了盐池县文物的家底,全县有6644件(套)可移动文物,建成6座博物馆,实现了文物保护零安全事故。

  保护文物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盐池县博物馆于1987年建馆,是宁夏第一家县级博物馆,作为新一代博物馆“看门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物遗产,成为了王生岩的核心工作。 对于一个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多年工作的人来讲,心里除了装着文物,就是如何看护好和如何利用好文物了。

  王生岩告诉记者,做好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十分困难,盐池县是一个文物大县,如何做好文物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王生岩走上了艰辛的探索和追求之路。

  保护文物安全,从来都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能干好的事。王生岩说,盐池县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是我区面积最大的县,480处文物遗址零星散落在全县各个乡村,周边没有村庄农户,下乡巡查保护经常吃不上饭,严寒酷暑从来没有限制他每月1次的定期巡查。十几年来,他吃在荒滩,睡在车里,对于他来说,这些常规保护工作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2008年至2010年,是田野考古工作最艰难的两年。张家场汉代古城遗址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方圆10公里都疑为汉代墓葬区域,随着1992年、2009年两次墓葬抢救性发掘工作的开展,使张家场在文物界名声大噪,随之而来的就是层出不穷的盗墓团伙。”王生岩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古城遗址及墓葬区免遭盗掘毁坏,白天忙完日常工作,晚上他便和古城看护员打着手电筒在墓葬区巡查,无数次和盗墓贼的交锋,总结了一套及时有效的保护技巧,在他的努力下,张家场古城遗址未发生一起盗墓事件,古城未受到任何人为破坏。

  在王生岩倡导和努力下,共普查盐池县不可移动文物480处,其中革命遗址遗迹有22处,其中15处被自治区文旅厅公布为全区(第一批)革命文物,公布革命文物392套899件。盐池县博物馆于2000年开始了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历时2年时间,将博物馆4000余件文物信息登记录入,形成了第一套文物数据库。

  挖掘整理优秀红色文化讲好文物故事

  王生岩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试行,让馆藏红色文物真正地活起来。多年来,他带领全馆人员每年举办不少于10次主题文物保护、主题展览及活动,参与陕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联盟。连续举办了盐池县革命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展、古代石碑展、国防教育图片展、党史图片展、长城图片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周年系列展等,这些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查资料,定方案,讨论,修改,把好政治关,理顺关键点,一丝一毫不能马虎。他不畏艰难,不计较苦累,常常是不分昼夜干,废寝忘食地干,每一次的展出效果都非常好。

  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文物故事,他积极协调组织、争取资金,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讲解员培训办法,带领讲解员到上海、重庆、北京、延安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先进地区“取经”,不断增强讲解员队伍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以“内提素质、外树形象”,争当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为目标,鼓励支持讲解员参加国家级、区市县各类讲解员大赛,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文物故事、革命历史故事。

  慎思笃行、奉公守法,他始终做着廉洁自律的“领头羊”,始终坚持将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化作文物事业的点点滴滴,为文物事业的发展尽可能多出一点绵薄之力,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