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窝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从强化思想建设、队伍建设、经济建设三个方面着手,以“三个坚持、三个突出、三个聚焦”“为具体抓手,不断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强化思想建设,注入乡村振兴“源动力”。一是坚持“必修”与“选修”结合,优化学习内容。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着力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干部学习教育的必修课。结合工作实际,按需施教,确立了党建、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特色培训选修课,切实提升了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的能力水平。2022年,开展干部廉政教育培训5次,观看警示教育片4次。干部履职能力培训2次,领导上党课11 次。二是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优化学习方式。坚持把学习教育融入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学习强国”、工作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推送上级文件精神、党建工作动态等内容。用足用活指尖上的“微课堂”。采取观摩体验、集中培训、互动交流、形成互学、互动、互促、达成共识。三是坚持“培训”与“交流”结合,创新学习模式。实施“教”与“学”双向推进。通过组织干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以及党员“现身说法”进行思想交流、观念碰撞,促使党员干部带着问题学、主动思考、解决问题,通过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确保经过学习培训,各项工作推进有行动、落实见效果。

图片

强化队伍建设,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一是突出政治导向,输入工作“新血液”。持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坚持将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注重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发展党员,重点培养有经济头脑、有管理能力、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蓄力量。2022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9 名,列为发展对象12名。二是突出用人导向,组建乡村振兴“生力军”。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坚持从后备干部库中“挑”,从致富带头人和优秀退伍军人中“选”,从外出务工能人和高校毕业生中“请”,积极动员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的人员回村参选,切实打造一支政治强、敢担当、能带富、善治理、口碑好的干部队伍。目前,全镇村“两委”队伍中,高校毕业大学生10人,退伍军人5人,致富带头人有 22 人。三是突出结果导向,开创工作“新局面”。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在认真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各站所相关业务知识对新任“两委”干部开展业务培训,促进新任村干部主动融入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缪力新作为。组织各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选派多名村干部参加县级培训,着力打造农村经济发展“尖刀连”“特种兵”。

图片

强化经济建设 ,锻造乡村振兴“硬实力”。一是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倾力做大、做优、做强以种养、劳务为主导的支柱产业,因地制宜确立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全镇建成标准化养殖园区71个,生态牧场 11个。创办家庭农牧场47家, 种养专业合作社31家,培育肉牛养殖基地两个。相继建成高沙窝、宝塔、大圪垯三个设施农业园区,创办了红庆劳务派遣公司。2021年全镇滩羊饲养量达到28万只左右,肉牛突破500头,设施农业棚均收入4万元左右。劳务输出4000余人次,劳务创收8000万元以上。二是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推进农村经济大提速。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揽,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富民强村入手。建立了村企联建帮带机制,探索出了“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带动发展模式。施记圈村与绿牛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联营,整合全村29个养殖园区、68户养殖户养殖资源,建立了产业联盟,辐射带动745户散养户发展养殖业。先后建成滩羊肉分割加工车间、饲草配送中心和生态牧场。滩羊产品的产、加、销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每年为本村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20个,吸纳短期务工1000余人次,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21年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5元-- 3元的价格为本村及周边群众销售滩羊肉194吨,比当地销售增收78万余元。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大提速。三是聚焦乡村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业大提质。整合境内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成兴武营旅游新村,打造了长城沿线户外体验,兴武营农耕体验、民风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光伏产业园观光和黄记台光伏旅游新村综合服务的“一线四点”全域旅游产业链,成为南下哈巴湖、北上上海庙,东进长城关、西出水洞沟的纽带。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