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达2000毫米以上。马儿庄村过去靠天吃饭,浇地是大水漫灌,全村1.07万亩地,有一半地没水灌溉变为荒地。村民只能盼着夏秋降点雨水,缓解干旱,让收成好一些。

  针对干旱缺水的困境,盐池县因地制宜选择在马儿庄、城西滩、贾记圈等村开展试点示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率先在全区建成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样板区11.2万亩。通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县已完成信息化、自动化、水肥一体化改造提升,探索出一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转型升级、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5/22

5/22

盐环定扬黄工程马儿庄村供水渠。

让农田喝饱水

  8月3日的一场雨,让冯记沟乡马儿庄村村民喜笑颜开。

  虽然村里现在已经实施高效节水灌溉,但在村委会副主任白学锋看来,马儿庄村实在太干旱了,如果天气再多降些雨水,对老百姓来讲则是锦上添花的美事。今年4月下了第一场雨后,马儿庄村便开启了干旱模式,眼瞅着太阳把土地晒得冒火。不少村民给村里反映,自家种的玉米有些叶子已经开始泛黄,眼下正是玉米灌浆的关键期,这场及时雨着实下到老百姓心里。

  每天早上8时,村民崔忠就来到黎明村的自动灌溉系统机房,检查各项指标是否运作正常。从以前大水漫灌,到现在高效节水灌溉,崔忠已经为村里当了6年灌水员。“第11轮灌区100亩地,有5个电磁阀,我用电脑或手机一点就可以开阀,20分钟后水就到位了。”崔忠拿出手机给记者演示,耕地单次灌溉用时由过去15天变为现在的6天,托管灌溉面积5000亩以上仅用工11人,灌水效率大幅提升。

  “我们这儿水金贵,以前家里有60多亩地,因为缺水,有一半撂荒了。”崔忠坦言,村里一年下不了几场雨,灌溉用水又紧张,这让种地成了一件效益低的活儿。那时的大水漫灌,24小时地里不能离开人,常常是老伴儿守上半夜,他守下半夜,辛苦劳作一年,玉米的亩产量也很少能上500公斤。

5/22

5/22

实施科学种植的玉米长了两米多高。

  2017年,马儿庄村统一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后,全村农业用水不足的问题大大缓解,灌溉面积由以前的6000亩增加到1.07万亩,土地利用面积增长16.5%。“ 滴灌可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要求,与施用水溶肥结合,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节水、节肥、省工、增产的效果。”白学锋表示,村里灌溉用水由原来的每亩500立方米降到235立方米,节省下来的水则用于改造后的荒地。

  顺着马儿庄村供水渠道一路东行,可以看到盐环定扬黄工程八泵站,这里的黄河水以4.9立方米/秒的速度流淌,为这片土地源源不断“供血”。目前,马儿庄村已建设自动化灌溉控制中心1处,配套首部控制系统3套,蓄水池水位监测系统3套,田间自动化阀门系统854套;滴灌系统溶肥设施1座,铺设滴灌带840公里。村民不再为用水发愁,新建的泵站、测控一体化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让万亩农田成为现代化生态灌区。

  在马儿庄村自动化灌溉控制中心,电子大屏实时监测着各个灌区玉米生长情况。“现在水泵可以自动开启、流量和水位实时监控,相关数据能及时传输到控制中心系统,哪里需要浇水、浇多少水,通过大数据一眼就能看出。”白雪锋表示,高效节水灌溉较之前大水漫灌节水20%以上,产量提升10%左右。

5/22

5/22

马儿庄村蓄水池。

玉米地里的“科技活”

  随着降雨退去,马儿庄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干旱。烈日炙烤着大地,在黎明片区一块集中连片的农田里,玉米却已长到两米多高,郁郁葱葱颇为壮观。

  在这么干旱的土地里,玉米的长势却如此旺盛?这还得宜于马儿庄村今年获得了一个“科技法宝。”

  “灌溉用水解决了,就剩增产了,不能让老百姓辛苦一年挣不上钱。”白学锋告诉记者,村里有个年轻人叫王志佳,大学毕业返乡就业于宁夏禾下乘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主动跟村里联系,表示可以通过科学种植的方法帮助百姓增产。

  记者找到王志佳的时候,他正在村民王新福的玉米地里查看玉米长势。54岁的王新福种了几十年的地,早已是行家里手,可在王志佳面前却像小学生一般,不停地点头应允,王志佳的建议他照单全收。“我们以前的老方法是玉米长到一定程度,就不知道该咋办了,只能任其发展。现在是玉米不同时期可以控制它的长势,想让它咋长就咋长,科学种植方法确实不一般。”看着自家的玉米长得已经超过2米,王新福乐地合不拢嘴。

  在玉米地里,只见一串串小水珠从滴灌带里滴出,精准地落在玉米株根部。“ 第一次滴水是5月26日,首次滴水是6个小时,打肥时间控制在第2个半小时到第4个小时之间,最后1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控制的是清水,施肥节点我们做了调整,要保证肥料带到玉米根系吸收的合理范围之内。”王志佳告诉记者,科学种植主要体现在种植技术上,从种植、出苗、滴灌、施肥都有时间把控,时间长了短了,控制不好都会影响玉米的长势。以前村民不懂技术,大水漫灌让玉米随便长,长成啥样算啥样,自然产量上不去。

5/22

5/22

王志佳(中)给村民讲解种植原理。

  “别看现在玉米长得旺,当初为了让村民摒弃原有的种植技术,学习科学种植技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你得让老百姓相信新技术能让玉米增产。”王志佳作为公司区域总监,有技术有方法,他一心带领村民种植玉米增产增收。今年初,王志佳几乎天天泡在村里给老百姓讲科学种植让玉米增产的远景,从白天讲到晚上,从村部讲到田间,最终有38户村民决定跟王志佳“试一试”。

  王新福作为首批试种者,他今年种了120亩玉米。如今,他已切实感受到科学种植给他带来的惊喜。“这个玉米秆我拉下来可以按倒地上180度,松开手立即回弹回去,玉米秆的韧性太好了,大风大雨根本压不垮。”王新福坦言,往年他种的玉米秆向下压超过45度就有折断的风险,抗风险能力很差,所以亩产量很低。但今年不同往日,根据目前玉米长势,每亩至少比去年增产200公斤,今年他的“腰包”终于可以鼓起来了。

  黎明片区作为马儿庄村的试点,科学灌溉种植让玉米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等管理运作模式,开展农业全程托管服务,实行水肥一体化“七统一”管理制度,即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采购、统一灌水、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割,有效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强了灌溉实效。

  “项目区灌溉自动化运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023年,项目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万元左右,高于全县农民收入2000元左右。”盐池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兴瑞表示,全县已改造提升灌溉面积11.2万亩,实现了“三节两增”,即节水47%,节肥50%,节工98%,增产30.8%,增效520元/亩。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