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渠道。

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属于干旱地带。临近夏至,记者沿着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的蜿蜒渠道,感受“亚洲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百姓安康提供的力量。所到之处,群众无不感念党的恩情,常常将“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这句话挂在嘴边,眼含款款深情。

灌区玉米。

沙窝窝炫起“科技范”

炙热的阳光下,周边草原的植被早已干渴难耐,地处旱塬深处的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黄河水蓄满了村子东南角的水库,绿地草坪环抱村部,齐腰的玉米郁郁葱葱,长势格外喜人。

“过去这里种庄稼靠天吃饭,无法维持生活,所以不是放羊就是跟着父母到处挖甘草。自从盐环定扬水工程建成以来,村里种上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增长了十几倍,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往事,在村民白学锋的诉说中一帧帧回放,村里700多口人,仅有一口井,常常是人与牛羊共饮一坑积水。更要命的是高氟水引起的地方病发病率高达70%,佝偻病让人“低头看不见脚尖,抬头看不见蓝天”。人们还要面临大风沙的威胁,村民冯立珍这样形容:“过去风沙大的时候,打得人都走不了,风刮得眼睛前面三四米外都看不清。”

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让这片土地承受了更多重负。经过8年建设,1996年9月19日,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共用工程全线投入使用。党中央的关怀、国务院的襄助,为盐环定儿女增添了无限希望。

黄河水浇灌后的大地,今非昔比,如凤凰涅槃。近年来,马儿庄村对1.07万亩耕地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项目,由过去大水漫灌变电脑控制的滴灌,通过精确感知、远程传输和智能分析,实现了精确用水、高效节水。亩均用水量减少了60%,用肥量减少了36%,玉米亩产由1200斤增加到1400斤以上。过去1万多亩耕地灌溉由500多人完成,如今仅需10余人管理,尽显现代农业“科技范”。

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专门拿出43万元为全体村民发放分红,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万元。“如今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滴灌、自动化挤奶、生态牧场、滩羊营养套餐等先进技术大量应用在农业中,不仅把大量劳动力解放出来,也让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双增长。”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关尚锋说,有党的好政策支持,现在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借助现代科技,村民们干劲十足,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灌区黄花菜。

扬黄灌区开满“致富花”

盐环定扬水十泵站所辖灌区,朵朵金黄的黄花菜竞相待放,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交相映衬,镶嵌在山峦地头间,美不胜收。

在盐池县恒萱达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加紧调试维修晾晒、加工黄花的设备,精心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年一度黄花集中采摘期。

“我们合作社于2018年成立,投资200多万元,占地20亩,现在已发展为集收购、加工、晒晾、包装等于一体的服务。我们不断创新黄花的蒸制、加工工艺,实现黄花加工向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转型升级。”负责人何江说,敢在黄花产业上持续注资投入,最大的底气来自稳定的水源,最大的信心来自市场的向好。

“2023年合作社加工了近40吨黄花,创利30余万元,带动农户200多户,黄花菜已成为大坝村优势主导和富民产业,全村种植面积达4150亩,‘花农’借助黄花菜每年可实现每亩近万元收入。”谈到黄花菜产业发展,合作社群众满脸洋溢着喜悦。

盐池县将黄花菜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目前黄花菜种植面积达到8.1万亩,每年黄花菜实现产值2.6亿元,带动全县黄花菜种植户3000余户,户均年增收5万余元。蓬勃发展的黄花菜产业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当地农民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成为村民稳步增收的“致富花”。

眼下,正值夏秋灌高峰期,盐环定扬水工程以每日近百万立方米的引水量,向陕甘宁革命老区源源不断送上“幸福水”,为这片沃土注入新活力,助力老区群众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