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池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全县林地和草地面积达679.9万亩,年扬沙天数自126天下降至10天左右,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昔日“黄沙窝”变成如今“绿家园”。

在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极目远眺曾经严重沙化的沙窝子,如今已是草长莺飞的草原景色。荒漠已被20万株樟子松、云杉、沙木蓼等苗木覆盖,树木把沙土牢牢锁住,将绿色铺满大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科研人员在通过沙蒿胶配施菌剂技术观测结皮生长情况。

“我们将结皮技术和菌剂技术结合应用在荒漠化治理中,结皮技术可以在土壤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风蚀和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结构;菌剂技术提升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两者结合可在荒漠化土地上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加速生态恢复能力。”北京林业大学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宣瑞智表示,通过校地合作,在盐池建立了以“生物固沙为主、工程补植为辅”的科学防治体系,目前已形成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半荒漠地区抗逆树种选育等18项科研成果,累计完成全县防沙治沙157万亩。

盐池县按照“北治沙、中治水、南治土”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围城造林、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建成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21个,探索出了“草为主、灌为护、封为主、造为辅”的防沙治沙模式,多点发力绘就出一幅幅人进沙退、生态逆转、产业兴旺的新画卷。

“我们充分运用麦草方格+灌木防护+零星种植乔木等现代治沙技术,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累计投入3.5亿元,统筹实施北部防沙治沙、中部林草绿化、南部水土保持三大工程。年均完成植树造林10万亩、修复退化草原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50平方公里。”盐池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建红表示,全县森林覆盖率从5.6%提高至18.51%,实现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筑就了宁夏东部绿色生态屏障。

护林员查看树木是否生病。

2020年,盐池县投资9590万元建设德胜墩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同时向城北防护林铺设再生水管线30公里,将再生水引入城北防护林,完成防护林灌溉水源的替换。全县依托现有再生水循环体系,人工湿地水环境修复工程、湿地植被恢复等工程得到全面提升。

在白春兰治沙基地,“林三代”冒慷民种了四百多棵树。“别看这些树现在才1米多高,再过3年就有收益了,它们的收益又可以用来买治沙的树,这片沙地就会一直绿下去。”冒慷民坦言,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曾治沙并长眠在这片沙地,如今他和奶奶、母亲三人依然住在治沙基地,坚守着这片林场。像冒慷民这样的护林员全县有1583名,他们的双脚扎根在沙漠深处,守护着盐池的碧水蓝天。

近年来,盐池县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全面加快绿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使这个沙化一度十分严重的小县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黄沙随风起舞的景象越来越少,盐池县的天也越来越蓝。

沙泉湾曾经的荒漠已变绿洲。

“我们村种了2400亩红梅杏,挂果后年产值可超过百万元,不仅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对草原沙化形成有效遏制。”大水坑镇大水坑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告诉记者,大水坑镇实施以地换林项目,种植红梅杏经果林,辐射带动79个自然村(点)林木抚育、草原生态修复11.1万亩,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可行路径。  

眼下,盐池县构建政府+企业+绿化主体的多元化投资生态建设模式,建成助力乡村振兴生态经济林、小流域水土保持林、高速公路道路防护林和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等一批生态建设示范区。出台“以地换林”15条措施,累计完成“以地换林”56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亩。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