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种了2400亩红梅杏,挂果后年产值超过百万元,不仅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对草原沙化形成有效遏制。”5月9日,眼瞅着漫山红梅杏林茁壮成长,盐池县大水坑镇大水坑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欣喜不已。大水坑镇实施以地换林项目,种植红梅杏经果林,辐射带动79个自然村(点)林木抚育、草原生态修复11.1万亩,初步形成了生态保护、绿色景观、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功能一体化的农文旅杏产业种植示范点,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可行路径。    

双梁井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

“原来这片地没有收益,今年种了红梅杏、松树和山桃,让光秃秃的地变绿了。过两年树长起来,这里就是一片绿洲了。”青山乡郝记台村村民李存泉是护林员,每天到村里新种的800亩林地巡护。聘用建档立卡户为生态护林员,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让林草资源有了守护人,青山乡森林覆盖率从以前的6%提高到现在的22%以上。该县将1180名护林(草)员和206名村级林长纳入各乡镇社会治理体系总网格,构建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和全覆盖管护模式,形成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    

大水坑镇红梅杏经果林。

“今年,我们着力构建政府+企业+绿化主体的多元化投资生态建设模式,充分调动属地油气企业在以地换林改革中的作用,指导企业参与开展林地规模化经营和国土绿化,先后建成助力乡村振兴生态经济林、小流域水土保持林、高速公路道路防护林和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等一批生态建设示范区。”盐池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永胜介绍,该县积极探索“湿地、森林、草原”三类生态为一体的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建设新路径,出台“以地换林”15条措施,按照种植面积、造林树种、补助标准、管护利用等内容,分两级给予土地配套支持。油气企业按用地评估价值5倍进行植树造林,两年内累计完成“以地换林”56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亩。

青山乡“以地换林”种植的樟子松。

红梅杏经果林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结合,推动生态建设向“生态+”加速转变。该县凝聚各方力量融入县域生态建设,实现了用地需求和林业发展双向驱动。长庆采油三厂等11家企业获颁碳票,保障企业享受造林项目后期碳汇交易收益,有效实现林权增益,调动企业持续参加“以地还林”的积极性。

5/22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