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image.png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盐池县农村养羊的场景(资料图片)。

image.png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盐池县白皮厂晾晒羊皮(资料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文作者、宁夏大学教授王庆同在盐池县下放劳动9年,他深刻地体会到羊在盐池人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并深情地记录了有关盐池羊的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盐池县边外(古长城外)的荒凉村庄油坊梁村下放劳动。

  记得1967年开春,生产队长派我和几个青年人揭(耕)地。三星偏西套,太阳一人高吃饭——都是各家的婆姨或娃娃提着饭罐送到地头,短(少)不了奶子(羊奶)泡干饭(黄米干饭)。我孤身一人,吃自带头天做好的酸菜就干饭。有人分一点奶子泡干饭给我,其香其醇无比啊!这是我第一次吃到盐池羊产出的一点羊奶,印象佳、记得清。

  第二年春天,我被派去离居民点几里村上的菜园种园子(种菜)。种菜师傅俞老汉的娃娃,给他爹送羊奶到园子,俞老汉也分一点奶子干饭给我尝尝,依然觉得碗中的羊奶味美甜香。他对我说,你养自留羊吧,母羊下母羊,三年五只羊,多吃些奶子,还能宰了吃肉或者卖掉(那时名义上一户可养一只自留羊,队上可不管你养多养少)。我不懂“三年五只羊”,他说,大母羊头年下只母羊羔,二年又下只羊羔,三年大小两只母羊各下一只羊羔,不就五只羊了。我一听来了精神,请村里的老高带我到北边蒙古族人牧区以较低价格买了一只母羊回来,用土坯在住房边上砌了个小羊圈,平生第一次养起了属于自个的羊,时间是1968年春夏之交,当年它下了只秋羔,极香的奶子泡干饭是吃好了,我没舍得宰了吃肉,“娘母俩”为我积了不少羊粪,用来上自留地。这是我与盐池羊的又一次交集,从羊身上得了“利”,这个“利”不是羊奶而是羊粪。

  队上春秋两季宰集体淘汰的羊,给社员分肉吃。每次我能分得比巴掌大一些的肋骨肉(分肉的人有意把刀口朝外偏一些,给我多分一点肉)。这是我那时吃肉的唯一途径。那块比巴掌大一些的东西,我精细制作,剔肉包饺子,骨头熬汤,敲骨吸髓,汤下面条……盐池羊的肉细汤鲜、肥而不腻,记忆犹新。

  在我的记忆里,盐池羊贡献于世的东西,除了羊肉、羊奶、羊粪,还有羊毛、羊皮、羊杂碎。羊毛,我的自留羊春秋两季也抓羊毛,向别人学习转羊骨头捻毛线,技术不行,不了了之。羊皮和羊杂碎,我在离开油坊梁到青山和盐池县城后,都享用了。

  为什么盐池羊给世人带来那么多?因盐池滩(草原)十分优质、植被均衡且营养丰富品种多,空气、水质好。盐池县民风淳朴,放羊偷工减料的少。盐池羊出生、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在羊肉和其他羊产品上做手脚的少。盐池羊喜乐的天堂是盐池的滩,盐池羊经营者明白盐池的滩对盐池羊品质的培育作用,滩羊也就自然而然地叫开了。

7/22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