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开栏语:

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随着我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各类民间收藏馆不断涌现,私人藏品从“孤芳自赏”走进大众视野,这些收藏馆,以其丰富的藏品,荟萃民间瑰宝,以个性的视野,拾掇文化碎片、唤起文化记忆、丰富历史细节,形成与公立博物馆交相辉映的生动景象。为此,本报策划推出《探宝觅踪 宁夏民间收藏馆》系列独家报道,一同探寻珍藏于宁夏大地的民间文化宝藏与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加强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管理利用。在宁夏民间,也有许多由群众自发创办的红色收藏馆,收藏着各式各样来自民间的红色文物,其中不乏“镇馆之宝”,它们以百姓视角“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盐池县红色记忆展览馆。

革命老区的红色见证

在盐池县,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红色记忆展览馆,馆里收藏着各类实物6000多件。

陕甘宁边区的抗日宣传传单、盐池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惠庆祺的日记本、1949年盐池解放的老报纸……说起这些“宝贝”,盐池县红色记忆展览馆馆长张军如数家珍。

盐池县红色记忆展览馆的镇馆之宝《新华月报》1949年创刊号合订本.

“这都是我的镇馆之宝,但我觉得最珍贵的还是这套1949—1959年的《新华月报》。”这是张军在2018年通过朋友介绍,从北京某图书馆一个退休老馆长那里收来的。据老馆长说,这套《新华月报》是2002年被图书馆当作废纸处理,他就收集回来了。《新华月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1949年11月创刊问世,肩负着刊载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和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的使命,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辉煌而生动的历史,堪称为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资料性强。张军说,能收集这么全的资料已经很难了,宁夏大学以及外地一些大学的教授经常来展馆通过《新华月报》查阅资料。

张军创办的红色记忆展览馆,位于盐池县城墙北城楼,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展览馆一楼为民俗年画展,收藏了革命老区人民生活用品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年画400多张,民国至改革开放时期生活用具、通信工具、票据等实物3000多件。二楼为红色文化展,有2600多件红色藏品,是人们了解盐池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铭记历史的窗口。

张军告诉记者,1997年,他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做百货生意,一次在集市地摊上看见一枚毛泽东像章,当即买了下来,并开始了红色收藏之旅。“收藏‘红色藏品’是一种责任,它们见证了一段段革命历史,是历史留下的精神财富。”张军说。

2016年,在盐池县的大力支持下,张军个人投资近500万元,创办了盐池县红色记忆展览馆,展馆开办至今,免费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达20余万人。“今年春节期间,每天参观的人流量在5000人至1万人左右。”张军告诉记者。

创建展馆之后,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讲好红色故事,成了张军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为此,他牵头成立了盐池县红色文化收藏协会,联合盐池县博物馆举办红色文化进校园、部队和社区巡展。还先后为延安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古田革命纪念馆、遵义革命纪念馆捐献珍贵文献资料及实物,并被周边不少县、市及机关单位列为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收藏值得做一辈子

“收集党报是对党的历史的回顾,让更多人对党史有深刻了解,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位于贺兰县宁浙电商产业园的宁夏红色收藏馆,记者见到了因收集“红色”物件成痴的“红色收藏家”张宏。刊登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消息的1958年10月26日出版的《宁夏日报》;刊发我国发射核武器试验成功消息的1966年10月28日的《宁夏日报》号外等藏品……都是张宏心里的镇馆之宝。

红色收藏馆的镇馆之宝:1970年的《宁夏日报》号外.

红色收藏馆的镇馆之宝:1966年我国发射核武器试验成功《宁夏日报》号外.

张宏的红色收藏馆展出了各种承载历史记忆的史料、票证、奖章、照片、瓷器、雕塑等红色藏品3万余件。说起每件藏品的故事,他脸上写满骄傲。对于张宏的爱好,妻子杨世娴从无奈到支持,“在北京,他为了买下红色文物,甚至借钱去买。”夫妻俩在30余年间走遍全国各地,花费数百万元收藏的红色藏品目前已升值不少,有同行想以不菲价格收购,但张宏始终不愿将这些宝贝作为商品出售。

红色收藏馆的镇馆之宝:1958年的《银川日报》.

2019年10月,在贺兰县的大力支持下,张宏的3万余件藏品正式在宁浙电商产业园免费展出,并命名为“宁夏红色收藏馆”。

“我们想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让年轻人了解历史,不忘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张宏说。在红色收藏馆,夫妻俩为参观者免费讲解,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5点从未间断,近4年时间有超过10万人次参观。

“红色收藏值得做一辈子!”张宏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着他的信仰。

人们在这里寻找“雷锋”

在宁夏众多民间红色收藏馆中,有许多是以具体英雄人物或某一主题为核心打造的,呈现的红色历史更加生动具体,更容易打动人心。

雷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雷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这辆我们国家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在贺兰县的银川市雷锋纪念馆,张富泉告诉记者,1956年7月13日,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作为一名“解放牌”时代的汽车兵,雷锋俯身擦拭解放牌汽车的照片,成为雷锋照片中最经典、流传最广的照片之一,既展示了雷锋汽车兵的职业特征,也反映了雷锋爱党爱国的内心世界。2019年,得知外地一位摩托车藏友有这样一辆解放牌汽车,张富泉当即筹钱赶往这位摩友家,花高价收下了这辆车。

其实,筹建银川市雷锋纪念馆,源于张富泉的一颗公益心。

张富泉夫妻俩1998年到银川,经过多年打拼,他们在银川买了房、扎了根。2010年,张富泉在朋友邀请下,资助了10名贫困学生,开始了公益之路。随后,张富泉成立了宁夏“逆行者”民间救援队。一次,他作为优秀志愿者到北京领奖,认识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等人,于是萌生了建雷锋纪念馆的想法。

2017年,张富泉夫妻到各地参观雷锋纪念馆、拜访雷锋的战友、工友,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了解。回来后他们卖掉了一套房,凑了40多万元,在贺兰县租了一处38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2017年12月,银川市雷锋纪念馆免费开放。“第一年,我们就接待了区内外6万多人次参观。”张富泉高兴地说。

银川市雷锋纪念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2019年,贺兰县政府协调提供了2000多平方米的免费场地,并提供资金200万元,张富泉夫妻自筹110万元,雷锋纪念馆迁址并升级,成为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在西北设立的唯一一座流动展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影像、文献、报纸、物件等资料。第二年,纪念馆接待的参观者达6.8万人次。

李存吉老人的“红色情结”

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寇庄村的“李存吉红色文化大院”,一件特别的军大衣被陈列在展厅里,无声地诉说着背后的沧桑往事。

李存吉红色大院的“镇馆之宝”东北抗日联军的军大衣。

“这是东北抗日联军一位营长穿过的军大衣,里面加了羊羔毛保暖,是我三叔父从东北带回来的,非常有纪念意义。”年近70岁的李存吉老人向记者介绍着他收藏的“镇馆之宝”。1935年10月,李存吉的三叔父李福祥参加了红军运送伤员小分队,抬担架运送伤员,后来又远赴东北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1946年,李福祥回到固原,带回这件军大衣,说是东北抗联的一位营长送给他的。这件大衣从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中一路走来,见证和承载着革命军人舍生忘死、保卫人民的大义大爱,李存吉老人对这件军大衣视若珍宝,每每看到它,就仿佛又看到自己叔父经历的那段南征北战的岁月。记者了解到,李存吉家族三代人有6位是革命军人。除了三叔父李福祥参加了红军和东北抗联,李存吉的大哥李存智是革命烈士,五叔父李福禄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两个侄子和儿子李甲明都在部队锻炼成长……这让李存吉打小就有了浓浓的“红色情结”。

李存吉红色文化大院。

“李存吉红色文化大院”里的红色藏品,以红色革命历史文献、文物为主题,集4个红色文物展馆、2个非遗展馆、1个书画展馆和1个农耕展馆于一体,收藏各类文物2万多件,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目前已成为固原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家庭贫困的李存吉从小没上过学,20多岁时远赴新疆,挖过煤、当过搬运工。1996年,李存吉去延安目睹了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给了他很大触动。之后,李存吉做起了古玩生意,同时也开始了红色革命文物及文献的收藏之路。“小到一枚胸章、大到一口行军锅,为了收藏这些红色文物,我不知道走过多少地方,跑过多少路。”李存吉说。

从2002年开始,李存吉先后为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单位捐赠红色革命和历史文物1300多件。2015年,李存吉萌生了创办文化大院的想法,历时1年多时间,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陈列室,将所收藏的红色革命文物进行展出。目前,文化大院免费接待参观者近7万人次。

春节期间,银川的小朋友参观红色文化展览馆。

社区里的红色文化地标

不同于公办博物馆那般气势恢宏,位于银川市兴庆区银古路街道办事处的民间红色收藏馆陈列的藏品生活气息颇浓,更贴近百姓生活。

因为一家四代人都是军人,受此影响,18岁的房宝平于1997年入伍。一个周末,他逛街时在一个旧书摊发现一本1989年编写的《黄埔军校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学会通讯录》。津贴只有34元的房宝平当即花10元买了下来,也开启了长达26年的收藏之路。

房宝平的红色藏品达1万余件,包括徽章、照片、老物件、图片、报纸,其中,最让房宝平花费心思的藏品,也可以说是镇馆之宝,是一枚重达10余公斤的“中国共青团”的徽章。“当时,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这个徽章,立刻动心了。”房宝平找到这位朋友,一次次上门“求宝”,最终用一枚珍藏的国徽让这位朋友动心与他交换。“这枚共青团徽章,是纯铜打造,非常罕见,很重也很珍贵。”

红色文化展览馆的镇馆之宝:重达10余公斤重的“中国共青团”徽章。

2020年,银古路街道办事处想打造一处红色文化展览馆,房宝平主动将所有藏品免费展出。展品有群众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有老党员绣在窗纱上的《清平乐·六盘山》,记载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人民日报》,还有我区企业生产的双凤牌洗衣机,以及战争时期的背包、水杯、手榴弹等。

截至目前,已有1万余名党员干部和群众来红色文化展览馆参观。(宁夏日报记者 强永利 张涛 刘惠媛 马忠 杨超 马照刚 陈思 文/图)

记者手记

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红色收藏馆,就是一堂堂生动的党史课。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民间红色收藏馆能够创建起来十分不易,长期经营更加不易。近年来,宁夏各地文化部门纷纷对这些民间红色收藏馆伸出援手,助其蓬勃发展。盐池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挖掘,合法收藏可移动红色资源,指导建立红色收藏文化大院6家。

2019年,盐池县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文化大院和利用古城墙公共设施进行免费开放,目前已将盐池县张军红色记忆展览馆、盐池县弘明艺红色民俗展览馆、青山乡猫头梁村陈旭红色文化大院等列入奖补范围,两年内累计奖补36.1万元。同时加大对盐池古城墙上面空置城楼的利用,建设成为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大院十余家,进行免费指导,给予一定的人力财力支持,供游客全方位、全时参观。

固原李存吉文化大院开办以来,周边10多个村的文化团队经常来大院开展文化活动,一些单位还专门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武警宁夏总队固原支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在文化大院挂牌。李存吉还先后被原州区文旅广电局选派到银川艺术学院、湖南韶山干部培训学院学习。

如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群众的热爱,激励着我区的红色收藏馆在民间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一件件散发着生活气息的红色文物将红色历史变成百姓身边的故事,让红色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更加深入的传承。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文物,就是传承我们党绵延百年的精神根脉,守护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7/22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