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是红军西征在宁夏解放的县中唯一坚持到全国解放的县,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坚持斗争 14 年,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5/22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盐池县位于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交界处,北边与内蒙古接壤,有邓宝珊、高双成的部队,还有章文轩的蒙古兵;西部同宁夏国统区接壤,有马鸿逵、马鸿宾的部队,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毛泽东主席曾指出:“定(边)、盐(池)失则边区失去了西北门户。”

盐池县是模范的民主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盐池县先后于 1937 年 8 月、1941 年 8 月、1946 年 9 月进行了 3 次民主普选,采用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方式选举出县、乡政权的各级领导,并严格执行“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的推行使盐池县成为模范的民主根据地,对团结各阶层人士,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全县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盐池县以境内众多的“盐池”而得名,食盐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多种工业的原料。早在1937 年 8 月,中央国民经济部就曾发出“大家到盐池驮盐去”的号召,组织打盐、运盐销售,以发展边区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抗战中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和财政发生了极大困难。为了克服困难,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盐池县的大生产运动主要是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发展纺织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大生产运动中,盐池县委、政府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打盐运盐,食盐产量逐年增长,大量运往国统区,换回了布匹、粮食、药材、电信设备等,有力地支持了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抗日战争。毛泽东主席指出:“定(边)、盐(池)是边区的经济中心。”

盐池县的红色文化为革命文化增添了光彩。盐池县是新诗歌诞生的沃土。农民诗人王有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民感情的作品,反映了盐池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历史巨变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诗人李季在盐池县写出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从盐池走向边区,唱响全国。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高度评价《王贵与李香香》,说它是“新诗歌的方向”。

盐池县是党开展宁夏国统区工作的前进基地。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盐池县成为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来往的联络站、转送站,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安全提供了必要的保证。1940 年以前,宁夏工委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盐池县进入宁夏国统区的,遇有情况变化,也通过盐池县撤回边区。1940 年以后,宁夏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盐池县成为党开展宁夏工作的主要基地,中共金灵工委、余庄子和红井子据点、河东工作组均设在盐池县境内。盐池县先后安置了从国统区逃来的大量移民、难民和逃兵,为党开展宁夏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宁夏解放前夕,三边地委和宁夏工委在盐池县培训干部,并从盐池县出发前往宁夏各地,进行接管宁夏的工作。 

盐池县人民积极支援革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盐池县人民把生产出来的粮食、皮毛、肉、食盐等物资送往前线,总是提前超额完成救国公债和救国公粮,还负担大量的战地公勤任务。盐池县人民积极参军参战,他们不仅送子弟参军上前线,还成立了自卫军、少先队。自卫军平时站岗放哨、锄奸防特、传递情报,还要参加战斗;少先队负责站岗放哨、传递鸡毛信等;妇女们纺纱织布,为抗日将士做军鞋,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宁夏解放前夕,盐池县委领导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支前活动,先后向前线运送粮食、马料 2000 多石,草 5 万多斤,柴火 5 万多斤,派出担架 100 多副、2200 余人,全县青壮年几乎全部参加了支前工作。

盐池县为中国革命培养造就了一批骨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盐池县培养、锻炼和造就了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革命干部,成为解放宁夏、建设宁夏、建设新中国的骨干力量。从盐池县这块红色热土走出去的干部遍及全国各地。



7/22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