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漫山红梅杏林茁壮成长,盐池县大水坑镇大水坑村党支部书记马海脸上露出了笑容。每天他都会到红梅杏林转一转,看看树木长势如何,这些红梅杏树可是村集体增收的“聚宝盆”。

“我们村总共种了2400亩,明年挂果后年产值肯定超过百万元,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还对草原沙化风险形成有效遏制。”马海告诉记者,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洼地,到处都是垃圾污水,经过生态改造后,如今不但地美水美,经济价值也翻了几倍。

昔日的洼地如今变成生态湿地。

  大水坑村村民胡牡峰表示,现在村里的变化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大家都没想到原先污水横流的垃圾场,现在变得这么美。“你看,那些红梅杏林明年就可以结果了,村集体有收入,我们老百姓也能有分红,这是多好的事儿。”胡牡峰笑言,现在村民们都把这些红梅杏当成自家的树,都很爱护,指望明年红梅杏林能带来好收成。

  “我们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衔接,利用中水对示范区林木进行灌溉,确保示范区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辐射改善提升周边万亩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大水坑镇党委副书记马刚刚介绍,目前,在示范区已栽植优质红梅杏7.56万株,预计仅示范区杏果产量一项即可年均创造价值350万元以上。

荒沙地变红梅杏林。

  近年来,大水坑镇积极推进“山林权”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实施“一村万树”“以地换林”“中水利用”等生态建设工程,在双梁井大水坑镇污水处理再利用片区2000亩红梅杏经果林,在孙几儿庄种植了400亩红梅杏;在摆宴井村牛皮沟企地共建片区实施以地换林项目,种植1020亩红梅杏经果林,在柳条井、摆宴井、新泉井、二道沟等5个村庄实施“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绿化项目920亩,全力引导育苗户自主造林600余亩,辐射带动79个自然村(点)林木抚育、草原生态修复11.1万亩,初步形成了集生态保护、绿色景观、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功能一体化的农文旅杏产业种植示范点,成为有效贯通大水坑镇与麻黄山乡、青山乡生态防护线、经果产业链的“两山实践走廊”,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可行路径。

  盐池县坚持“水地协同”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探索“湿地、森林、草原”三类生态为一体的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建设新路径。结合杏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绿色生态、红色文化、黄杏经济融合发展,实施以湿地修复提升、经果加工销售、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推动生态建设向“生态+”加速转变。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