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堡、八步战台、安定堡、高平堡、宁夏长城博物馆……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盐池段)一路行走,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举目旌旗猎猎、烽烟四起,耳边号角峥鸣、战马奔腾。

  23座古城堡,169个墩台,两道明长城(头道边、二道边)并驾齐驱成为历史奇观……走进盐池,连绵不断、神奇雄伟的长城遗址,“三十里一堡,六十里一城”还保留着不少遗迹,其雄伟壮观的气势不输当年。头道边与二道边沿线的众多墩堠、战台、品字坑等,仿佛还在上演着冷兵器时代的兵戈相见,而长城关、蒙汉关市却又续写着民族融合的壮美诗篇。

正在维修的八步战台。

  盐池地处宁夏东部,毗邻陕甘宁蒙四省七县,因其东西横向为茶马和陆地丝绸贸易通道,南北为边塞防御重镇,自古就是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隋明时期倚长城、屏朔漠,是“西北门户、关中要冲”。4道隋明长城总长259公里,占宁夏长城总长的25%,素有“露天长城博物馆”之美誉,是宁夏境内现存明长城遗迹中保存最好的一段。2020年,明长城头道边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示范段之一。

雄风犹在!400多岁的八步战台

  “万历三十六年(1608),巡抚黄嘉善、守备辛志德效云中台式,跨墙以砖石卷甃,台者四,每座可容纳二百人。台上有亭,登眺遐观,虏在目中,圈城内盖房十间;拨军二十名,长川防守,高耸壮丽,是为东路金汤。”

  明长城又称边墙,为了阻挡游牧民族骑兵的长驱直入而修建,有长城、烽火台、战台等附属军事防御体系组成,八步战台就是明代以长城为主的军事防御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根据《万历朔方新志・卷二关隘》中对八步战台的记载可以知道,八步战台修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长城沿线重要军事营垒,是仿效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构筑蓟镇长城时山海关创造性地构筑的一种防御工程建筑物——空心战台而建设。

正在维修的八步战台。

  八步战台(有称八部),位于盐池县城西35公里处的青羊井村,战台四周有坞墙,门南开。据史料记载,战台内部构造分三层:一、二层为砖箍拱券形,经暗门回旋而上;第三层中间是穹庐顶空心室,当顶有一只倒悬的铁坠,称为“铁心”。北角有马路台阶,可以登临顶上,四面共有小房11间,门均向内开。共12孔拱圆形箭窗向外开。凭窗远眺,极目千里。战台顶部,可算第四层,是砖铺平台,四周有砖围的雉堞垛口。

  在盐池县,类似的空心战台一共有四座,即由八步战台向东,还有四步、六步、七步三座战台,每座相距2里。建筑形式与八步战台相似,外部甃砖,现存残墩。四座战台筑成后,八步战台前立有黄嘉善撰文的《大司马黄公敕建四台记》石碑一通。然而,四步战台、六步战台和七步战台都只剩下基址,唯独八步战台还完整保留至今。

  盐池县文管所所长王生岩介绍,像八步战台这种砖砌的、三层的、内部结构如此复杂且能驻军防御的空心战台,在全国范围内很少见,在宁夏的土长城中也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国内类似的空心战台还有山海关、北京箭扣长城等,它们都是修建在长城之上,唯独八步战台建在长城以里。建在长城上的战台一般起到警报、传信的作用,平时仅有两三个士兵守护,而八步战台可以打阻击战、埋伏战,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因而在河东长城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知名度。

“修旧如旧”!保持历史风貌

  秋日的盐池,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盐池段)入口处沿长城一路向东,在“深沟高垒”内侧,便可看到被脚手架“团团围住”的八步战台遗址,战台像一个巨大的封土堆,坐落在坞城正中,战台条石垫脚,东、西、北已塌陷成坡,只有南面存有直立墙面。南面墙下有拱形门洞,入内可拾级而上。四周有坞城墙残体。北边长城根下,有铺房、两道残墙,应当是当年驻军之所。

  八步战台位于明长城西南侧14米处,作为军事要塞,八步战台是不可替代的军事防御措施。经过多年风霜雨雪等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破坏作用,八步战台已经产生严重的风化现象,局部区域已经破损、坍塌,严重威胁文物本体的长久保存,急需对其实施有效的修缮工程。

从民间收集来的城砖。

  “这底下有三层条石,外部有一层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人为损坏了,所以我们又做了第二次的补充方案。”2023年5月开始,盐池县文管所经过考古勘探和考古清理,发现战台表面病害非常严重,底下的三层条石已经抽掉,造成本体的稳定性不够,很可能造成坍塌,经过近4个月的修复,现在底部的条石已经补充填补好了,保证了战台基础的稳定性。在战台南面墙下,拱形门洞依然高耸,但条石台阶却早已破败不堪。“拱形门洞也需要加固,把底部人为破坏的、已经掏蚀的填补后砌护起来,使得它的支撑力好一些,顶部也有一部分砖体的酥解和裂隙,要采用钢架支护的新工艺,防止它承载力不够造成坍塌。”此外,北侧坞墙做了素土夯筑的修复。

已经修缮的墙体。

  八步战台目前四边各16米,残高9.6米,原高度应该在22米(为台上亭顶与底层之间高度),里面夯土砌筑,外面以砖砌护。进行清理之后,发现里面的夯土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脚下的这种沙石土,表面风化非常严重,很多地方面临坍塌。王生岩介绍,把表面风化的土去掉之后,用土坯砌护,过程中采用锚杆拉护的方式,使新砌护的墙体和原墙体保持一致。

  同时,按照国家文物局“最小干预”和“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新技术”的要求,对表面的孔洞凹进、表面稣解的砖、裂隙等病害一一制定方案进行修护。表面酥解的砖抽出后用旧城砖填补,砖与砖的缝隙采用白灰加江米水的原工艺把它焊接起来,保持稳定性;裂隙采取灌浆手法,掏蚀的部分用原砖填实后做锚杆拉护,之后做防水处理;下半部的砖除了局部填补到一定高度外,增强战台稳定性,保持其历史风貌。

  在八步战台脚下,王生岩指着一垛垛摆放整齐的青砖告诉我们,这就是400多年前使用的青砖,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百姓拿回家使用,现在回收回来后,把表面酥解的部分裁掉,利用里面比较坚固的砖做填补和砌护,防止表面再次酥解。

  在坞城南侧,有一小段即将坍塌的夹层城墙,对掏蚀、风化等墙体病害比较厉害的地方做一个素土夯筑,并且做了土坯的支护和脚手架的护栏。“这是我们做的实验,也是为了保护这段城墙,做了临时的支护。”坞墙是夹层墙,外面和里面各一层黄土夯筑的墙体,中间填充了沙石土,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墙体的坚固性,另外一方面增加了墙体的厚度,防御效果会更好。在修护过程中,砖和土都要用原来的,前期要做实验,密度要和原来的一致性达到90%以上,这样结合度才会更好。

“加固后仍然保持它原有的风貌,也保留它400多年的沧桑感。”王生岩告诉我们,修复好之后,将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防御设施的展示,让大家了解长城文化,传承和弘扬长城精神。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