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作者简介:

        佟建鑫:1967年出生于佟记圈村,启蒙于乡村小学,中文学习在上海。乡村初级中学当过老师,后从事行政工作至今。


佟建鑫

      踏雪寻古城,别有一番滋味,零下二十度的天气,呼出的气瞬间就一片白雾茫茫。

       就这样,我们还是坚决的出发了,临行前野外调查经验丰富的王仁芳老师,一定要我回家里换上棉衣,并要求我能戴一顶棉帽子。我没有棉帽子,戴了一条围巾,他说:“这样也可以。”

       雪地行走,辨别方向是极重要的,原来的参物被茫茫白雪掩盖,一时还不能分辨出来。我们一出城就走错了路,照着大致方向,修正了几次,才找到去北王记圈村的路,很顺利找到了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土城城”的花马池哨马营。

       一片洁白,银装素裹,盐碱滩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车进不去,只能步行跨过刺丝围栏,向着白茫茫的滩地走去。野兔被我们惊起,飞奔向远方。我们顺着野兔的踪迹,大约走了有三千多米的样子,基本能确定就是这个地方,驻足查看,但由于积雪深厚,周围几乎一样,地下的状况看不出来。因我此前来过,看看环境可以肯定的告诉王老师,应该就是这里。

       王老师也讲了他的一些看法,在明初,哨马营是当时骑兵巡逻和探哨的最前沿,在明还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的时候,这里最先有的就是哨马营。

       大致的方位确定了,我们相约来年春天再探。

       离开这里,我们的兴致很大,决定再去趟兴隆堡。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兴隆堡应该在高平堡南侧不远的地方,与高平堡相距最近的是野湖井古城。野湖井的两座古城都被称作野湖井古城,不叫兴隆堡,其名称来源何时,已经无法考证,它是不是《陕西四镇图说》中记载的兴隆堡呢?

       我们饶有兴趣的来到了野狐井古城,在查看了古城的状况后,对比了前后古城的距离和当时筑造古城的缘由,初步认为这座古城就是史料中的兴隆堡。

       在向马儿庄走的路上,我们又发现了一座古城,古城在郑家堡,紧靠路的东侧,坐落在高高的土梁上,地理位置十分明显,竟然被人遗漏,盐兴公路来来往往的人们竟然不知道这里有一座古城。王老师也惊叹于新的发现,古城太小,见方大约三十米,到底是起到一个什么功能?一时说不清楚,大概是瞭望长城和传递信息的一处烽燧吧,但从夯土的遗迹来看是明代的无疑。

       疑问在增加,我们也不能深究,继续向着马儿庄进发。大雪虽然下过两周了,但雪并没有消融多少,野外一片茫茫,特别是在平坦地段,一望无际的洁白,很是耀眼,甚至明晃晃的照的人眼晕。

       卫星导航在进入村落的时候,可能受大雪的影响,使我们又走错了一小段路,沿着一条乡间小路西行。

5/22

王老师2008年普查长城时曾经来过这里,根据地图上的标记,他们把这座古城暂时定为马儿庄烽火台。

       向西一路过去,大概跑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样子,眼前出现了一座残垣断壁的古城。远远看去,城墙夯筑的印记还是很明显,外形虽然破败,城池轮廓还是很清楚的,周围一片空白,空荡荡的四周,只有这座古城寂静的矗立着,显得很是无奈和沧桑。

       横在我们前面的是扬黄灌区的渡槽,宽大的渡槽是我们们无法进入到古城的边上,下了车,我们跳下渡槽,爬了上去,来到了古城。

       这是我所见到古城中,夯筑方式最为有特色的一座,城墙的夯土层中间夹杂着碎石头,听王老师讲我才明白了,这样的夯筑形式在宁夏境内有很多处,主要是为了城墙的坚固。

       我们仔细观察,这座古城的城墙夯筑的土层一般是两三层中间就夹杂一处碎石块,据王老师讲,夹层石块在成为夯层前,都是清洗的特别干净的,碎石块用水淘洗了,晾干,然后再夯筑到墙里边,据说是为了保证城墙的质量和坚固耐用。

       我很是惊叹,古人很重视工程质量意识,每层的厚度都完全的一致,石块加在中间的样子,至今保持原来的样子,也保持了原来的形状,五百年来没有变化。

       城池内 荒芜虽被雪掩盖,城中间仍留有明显的建筑痕迹,四周有大片的断砖残瓦,要不是白雪的掩盖,和我想象的残垣古城荒城没有什么两样。

       城池不大,呈长方形,东西大约在六十多米,南北约在一百米左右,城门南开,北墙似乎有敌台建筑,西墙已经被流沙掩埋,只有凸出的一段残破的黄土夯筑遗迹,东墙虽然残破,但隔三差五的还有几处相对高大的夯筑墙体,最高的应该在四五米的样子,裸露的夯土层十分的明显,层层叠叠清晰可辩。

       疑问来了,这座古城叫什么名字?为何而建?

      历史资料几乎都没有这座古城任何记载,县志和地方史料也没有记载。

       一座古老的城堡是历史遗忘了,还是世人遗忘了?然而,这座古城堡历经五百年的风雨,尽管残破,依旧屹立着。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