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灼灼杏花四月天(节选二)

刘国君

清晨的赵记湾被薄雾笼罩,朦朦胧胧,好像披上了一缕青云。朋友中有几个是初次到麻黄山,一上山坡就兴奋起来,车一转弯便又哇呀呀地叫喊了起来,稍一颠簸更是“啊”声一片,从山口到赵记湾只有十几分钟时间,会车、转弯让车上人的情绪就高涨了好几次。

看着这些活宝,我故意撇开公路在赵记湾拐进了一条便道,便道虽然平直但免不了有些坑洼,我遇到坑洼处也不减速,车子跳着、奔着,车内喊着、叫着,让这些情绪兴奋者再多一点刺激。

在便道上行驶约两公里就上了凤凰山。凤凰山不高,隐在王道山下,与旁边的卧牛山一道,形成了一个簸箕口,在凤凰山的半腰里有一片杏树林。这是一片八十年代栽种的杏园,几十年来裸露在山间,无须搭理,自由自在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自从引进了大接杏,这些拌随着人类一起来到这个世界的物种,又被人类抛弃。这片杏园原本有100多亩,生长在半坡上,因是树龄长,历经多年风雨的洗礼,树形极有风骨,又有靠山做背景,是拍照的绝佳去处,只是现在已被砍伐了大半,所剩不多,拍一些花枝茎蕾尚可,拍摄大场景便有些稀落了。

看到杏花,朋友们又是一阵惊呼,蜂拥般涌进了树林,三三两两地摆着各种姿势与杏花争艳。朋友多是舞文弄墨的书香客,进了杏林就丢了斯文,朋友何君找一高台,席地而坐,招呼他人围坐左右,手抚枯枝摇头晃脑地背起《论语》。他想学孔夫子杏坛抚琴,还没背上几句,便有人嚷嚷说孔子抚琴静心,嘴里不会嘟嘟囔囔的,大伙便哄笑而散。

一朋友的妻子手扶树干,把头侧出映在杏花丛中,刚摆好姿势,便有人大声朗读:“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也许因“红杏出墙”联想了什么,她身子一缩,连相都不照了,惹得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杏的栽培史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先秦文献多有记载。与杏相关的典故也极多,孔子的杏坛、董奉的杏林、唐彦谦的杏花春雨,当然最有名的是叶绍翁的红杏出墙。

唐宋诗人的红杏出墙本意都是到杏园看到伸出墙头的杏花,诸如唐人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宰相曾布的妻子魏夫人“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写得都是景,不知何时意思一变,就把红杏比作了轻浮的女子,使得女眷友连相都照不得了。

image.png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