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a4f0d89f10fd0ef6007458d93ee06c8.jpg

花马池就是今天宁夏的盐池县。据《宁夏旧志图解》一书所载:“‘盐池’地名的演变与当地分布的众多天然盐湖及其所产食盐密切相关。自隋唐以来,历经五代、宋夏至元代,这里一直以盐州相称,只因旧址‘北近盐湖’而得名。关于明代‘花马池’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解释,而‘以盐易马’说最为可信。”民国盐池县县长陈步瀛所撰《盐池县志》记载:“花马名池,明天顺中,以盐易马,故名之。”意思就是以盐换马,久之“换马”就转成了“花马”由于花马池在历史上所处军事地位的关键而名重一时,有明一朝更是防御北方蒙古各部南下侵掳的前哨,尤其到了每年秋季,明朝廷就会从内地抽调大批人马赴宁夏一带驻防。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后,每到防秋之际,驻节固原的指挥西北四镇(陕西、甘肃、延绥、宁夏)防御的陕西三边总制府也会移镇花马池,固原总兵移防下马关(今同心县下马关镇)居间听调,陕西巡抚移节固原,组织内地府县全力支援前线,这就是史书所称的“花马池防秋”。花马池的地位也因此凸显。正是缘于每年防秋,大批军队调动,许多文臣武将及随员进驻花马池,这些人中不乏能诗善词者,也就为花马池留下了不少诗文,使后人得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形。嘉靖七年(1528年),王琼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陕西三边军务。他写有一首《驻兵花马池》的诗:

并汾五十年,桑榆日暮尚行边。

胡盘河朔千营月,兵拥长城万灶烟。

驼马雨余鸣远塞,牛羊秋夕下高阡。

秦皇汉武开边事,俯仰乾坤一概然。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银川小志》亦收录此诗。王琼以七十高龄出任三边总制,奔赴抗击蒙古鞑靼部前线,实属不易。正如诗中所说,奋迹五十年,日暮尚行边。全诗气度开阔,颇有凌云壮志,显示了一个封建时代士大夫建功立业、报国卫边的豪迈之情。据《明世宗实录》嘉靖九年六月庚辰记载:王琼总制三边以来,“西服土鲁番,率十国奉约入贡;北捍俺答,经岁无烽警及是,诸番荡平,西陲无事”。王琼之所以能在边务上取得较大成功,是他所奉行的“抚拒适当”方针符合当时的实际,故能安抚边陲,康济一方。嘉靖一朝前期西北边防安定,王琼有一定的功劳,《明史》也对他安定边防给予很高的评价。王琼还写有一首花马池的诗《九日登花马池城》:

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

河朔毡庐千里迥,泾原旌节隔年留。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

诸将至今多卫霍,伫看露布上龙楼。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嘉庆灵州志迹》《光绪花马池志迹》《民国朔方道志》等均有收录。这首诗是作者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上花马池城楼,一边喝着菊花酒观赏塞上秋日天高云清的景色,一边抒发着自己戍守边关的感慨。此诗应是在边事不紧之时所写,所以显得轻松惬意、悠然自得,但他还是不忘为守戍边疆、保卫国家给予期许和厚望:“诸将至今多卫霍,伫看露布上龙楼。”也冀此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愿。时任副使的崔允也留有一首《花马池咏》的诗:

秋风揽辔下边城,万里河流绕骑清。

樽俎试看酬壮节,壶觞到处迓行旌。

寒骄强弩云传箭,飚转轻车火作营。

慷慨十年长剑在,登楼一笑暮山横。

秋风边城,壮志酬节;慷慨长剑在,登楼笑暮山。面对骄敌,从容应对。诗很有一些气势,没有以往战争题材的低沉、凄凉,给人一种慷慨激昂的感觉。到了嘉靖十九年(1540年),杨守礼以右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他也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总督,他写有一首《驻花马池》的七言律诗:

六月遥临花马池,城楼百里间华夷。

云连紫塞柝声远,风卷黄沙马足迟。

名利一生空自老,是非千载不胜悲。

长安东望三千里,早把平胡颂玉墀。

这首诗选自《嘉靖宁夏新志》。诗作带有明显的边塞诗痕迹,“云连紫塞”,“风卷黄沙”,间或感叹人生的悲凉。但长安北望,重任还在于“平胡”,以期报效君王。到了万历元年(1573年)山东益都(今青州)人石茂华以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三边军务,在任期间,他数次平息内外兵乱,建立功绩,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留有一首《防秋至花马池》的七言诗:

障亭直与塞云班,入望盈盈白草孱。

河界龙沙趋砥柱,地连陆海拥秦山。

征夫远出萧关戍,胡骑初从麦朵还。

无奈边人耕牧鲜,绥怀何计慰疲艰。

这首诗选自《万历固原州志》艺文志。是石茂华防秋时节进驻花马池而作。前四句是对边塞山川险要景象的描写,后四句则表达了对边关战事的频仍以及对边界萧条、士兵疲惫的忧虑之情,全诗比较压抑,虽有抒怀,缺少大的气象。

从王琼、杨守礼到石茂华,皆是总督大员,统兵一方,但作风性格各有差异,这从各自的诗中即可窥知一二。秋风铁马,寒气萧瑟。写花马池的诗还有诸如冯清的《花马池》、刘天和的《登花马池城楼》、孟霦的《午日寓花马池》、齐之鸾的《将至花马池王参将郊迎设食》等等,作者大都是明廷派往边地的官员,他们身负使命,守土为责。从他们的诗中可以看到明代边患危机、民族矛盾激烈的一面,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战争,不但加重了财政和社会各方面的沉重负担,从某种程度来讲也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至清代,满蒙和亲,鞑靼等部北遁,战事趋于和缓,北方压力解除,花马池的军事地位也随之下降,其行政级别由宁夏后卫降为花马池分州,属灵州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改花马池分州为盐池县,“花马池”名称亦废止不用,只在民间流传。

花马池的历史变迁一直与军事相关,明代设立三边总督,任职总督(总制)者多达60余位,绝大部分都因为“防秋”进驻过花马池,风云际会,人物麇集,风光一时无两。高大坚固的城楼耸立漠边,有“平固门户,环庆襟喉”之称,是明代抗御蒙古各部、屯兵驻军的重要场所。如今经过修复的古城墙依然不减当年的遗风,与现代化的高楼两相辉映,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县城不平凡的一页。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