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地里游走和寻找你古城,也是别有一番滋味,零下二十度的气温,从鼻孔和嘴巴中呼出的气,瞬间就一片白雾茫茫。

就这样,我们还是坚决的出发了,另行前有着丰富野外调查经验的王老师(宁夏考古研究所王仁芳老师),一定要我回家里换上棉衣,并且要求我能戴一顶棉帽子,没有棉帽子,我戴了一条围巾,他说:“这样也可以。

在雪地里行走,方位辨别有很大的差异,原来参照的一些标志物都被茫茫的白雪掩盖了,一时还不能分辨出来,所以我们一出城就走错了路,但大致的方向不错,经过几次的修正,很快我们就找到了去北王记圈村的路,很顺利的到达了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土城城的花马池哨马营。

一片洁白,银装素裹,一个盐碱滩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车进不去,我和王老师步行跨过刺丝围栏,向着白茫茫的滩地走去,野兔被我们惊起,飞奔向远方。我们顺着野兔的踪迹,大约走了有三千多米的样子,基本能确定就是这个地方,驻足查看,但由于积雪深厚,周围几乎一样的形状,地下的状况看不出来,但我之前来过,可以肯定的告诉王老师,大概就是这个范围。

王老师也讲了他的一些看法,在明初,哨马营是当时骑兵巡逻和探哨的最前沿,在明还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的时候,这里最先有的就是哨马营。

大致的方位确定了,我们相约待来年春天再前来此处观察和了解这座几乎已经消失的哨马营。

兴趣很大,在改变了原来要去看阎王的念头后,说起了在盐池境内的兴隆堡,根据现有的史料和地方志记载,兴隆堡应该在高平堡南侧不远的地方,但与高平堡相距最近的应该就是野湖井古城了,但野湖井的这两座古城都被称作野湖井古城,不叫兴隆堡,野湖井的名称来源早还是晚,已经无法考证,所以这座古城是否是《陕西四镇图说》中记载的兴隆堡呢?

我们饶有兴趣的来到了野狐井古城,在查看了古城的状况后,对比了前后古城的距离和当时筑造古城的缘由,初步认为这座古城就是史料中的兴隆堡。

在向马儿庄走的路上,有一座古城郑家堡,紧靠路的东侧,在高高的土梁上,地理位置十分明显,竟然这座古城被多数人遗漏掉了,盐兴公路来来往往的人们竟然不知道这里有一座古城。王老师也惊叹于新的发现,古城太小,见方也就三十米左右,到底是起到一个什么功能来?一时说不清楚,大概是瞭望长城和传递信息的一处烽燧吧,但从夯土的遗迹来看是明代的无疑。

疑问在增加,但我们也不能深究,继续向着马儿庄进发。大雪虽然下过两周了,但雪并没有消融多少,野外一片茫茫,特别是在平坦地段,一望无际的洁白的雪,很是耀眼,多少有一些刺眼,明晃晃的照得人眼晕。

卫星导航在进入村落的时候,可能受大雪的影响,使我们走错了一小段路,但很快我们就修正好了方向,沿着平整的乡间小路奔向了古城。

王老师在2008年的长城普查中曾经来过这里,根据地图上的标记,他们把这座古城暂时定为马儿庄烽火台了,因为当时没有名字,为了就近能找到此地,只好把地图上的马儿庄名字用到这里了。

很快向西一路过去,大概跑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样子,眼前就出现了一座古城的残垣断壁来,远远看去,城墙夯筑的印记还是很明显的,很是破败,但大致的城池轮廓还是很清楚的,周围一片空白,空荡荡的四周,只有这座古城寂静的矗立着,显得很是无奈和沧桑。

横在我们前面的是扬黄灌区的渡槽,宽大的渡槽是我们无法进入到古城的边上,下了车,我们跳下渡槽,爬了上去,来到了古城边上。

这是我所见到的古城中,夯筑方式最为有特色的一座,城墙的夯土层中间夹杂着碎石头,听王老师讲我才明白了,这样的夯筑形式在宁夏境内有很多处,主要是为了城墙的坚固。

我们仔细观察,这座古城的城墙夯筑的土层一般是两三层中间就夹杂一处碎石块,而且听王老师讲,夹的这层石块在成为夯层前,都是清洗的特别干净的,碎石块用水淘洗了,晾干,然后再夯筑到墙里边,据说是为了保证城墙的质量和坚固耐用。

我很是惊叹,明代时期,古人就有这样的工程质量意识,而且每层的厚度都完全的一致,石块加在中间的样子,至今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也保持了原来的形状,五百年来没有变化。

城池内一片荒芜,被雪掩盖了,城中间有明显的建筑痕迹,四周有大片的断砖残瓦,要不是白雪的掩盖,和我想象的其他地方的古城荒芜和残破没有什么两样的。

城池不大,长方形,东西大约在六十米开外,南北大约在一百米开外,城门南开,北墙似乎有敌台建筑,西墙已经被流沙掩埋,只有凸出的一段残破的黄土夯筑遗迹,东墙虽然残破,但隔三差五的还有几处相对高大的夯筑墙体,最高的应该在四五米的样子,裸露的夯土层十分的明显,每一层都清晰可辨

疑问来了,这座古城叫什么名字?这座古城为何而建?

历史资料几乎都没有这座古城任何记载,县志和地方史料也没有记载。

《光绪花马池志迹》没有记载,民国《盐池县旧志》没有记载,《盐池县志》没有记载,《冯记沟乡志》没有记载,其他的明代《嘉靖宁夏新志》《万历宁夏新志》《弘治宁夏新志》都没有记载,历史真的将这座古老的城堡遗忘了吗?是历史遗忘了,还是世人遗忘了,我们真的不知道了,但这座古城堡历经五百年依旧在这片大地上屹立着,尽管有些残破。

好在《盐池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里有一段记载,极可能就是这座古城堡。

黑土坑堡遗

新发现,位于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行政村黑土坑自然村南1000米,西侧有新建居民点,南侧有东西走向扬黄水渠,明代,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0米,南北宽90米,墙体黄土夯筑,夯层0.17米,村高3米,墙基宽5米,顶宽米,南墙辟门,门宽8米,整体保存较好,东、西墙体自然风化有豁口,内墙基已被流沙掩埋,外墙基有风雨冲刷凹槽,地表散存明代器物残片。

明代的古城堡,但这座古城堡竟然没有多少记载?而且还是近几年文物普查才发现的,说明这座古城堡早已失去了它的作用,并且在遗弃多年后,没人知道它的来历和故事了,这是一座真正被人们遗忘了的城堡。

究竟此古城名称叫什么?王老师打开了他在手机上保存的《陕西四镇图说》查到了一处在铁柱泉堡西南侧,小盐池堡东北侧标注的城堡,很小,和我们所见的这座古城堡极为相似,与文物普查的对照也基本一致,大概就是这座古城堡了,《陕西四镇图说》标注为中火堡。

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城池的名字,也是最为陌生的一座古城了,几乎一无所知。

《陕西四镇图说》中的这幅地图中,把这座古城标注为中火堡,按照地图的标注的地点完全符合与铁柱泉堡和小盐池堡所相距的位置。

又根据卫星地图的对照和对周围古城堡的搜索和对比,只有这座叫中火堡的古城符合地图的要求,我们初步认定这座古城就是《陕西四镇图说》里记载的古城。

《陕西四镇图说》是明代的边防要籍,记载了公元1368年到1644年间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的战略要地边防防务。原著共有四册,现只存两册宁夏镇和延绥镇。

由此来看在铁柱泉堡和小盐池堡中间的中火堡虽然小但起着联系和传输信息的纽带作用。

王老师讲道,当时三边总制防秋从固原出发到花马池镇,沿途路经的地段,应该是在中火堡做一个调整的。

三边总制防秋从固原的路线,从固原镇出发——经黑城(今黑城镇)、七营、八营,然后过预旺堡到下马关,转向北继而经韦州城跟延绥东来的大道回合至隰宁堡,到惠安堡、进入小盐池堡至中火堡,从中火堡到铁柱泉再到兴隆堡,兴隆堡到达花马池营(宁夏后卫)进行防秋,由此线路看,当时在此地修筑中火堡应该作为调整和集散传递信息所用,至于说是屯兵,那这座中火堡太小了,只能是沿途的一个信息情报机构或是递运机构。

从字面上来看,这座古城堡恰恰地处在铁柱泉堡和小盐池堡的中间地段,极有可能是在这条通道上的一条补给站,无论是军事传输还是政务信息传递,中间总的有个供给来往人员休息和吃饭的场所,另外此地开阔,四周没有居民,当时属于无人地带,在这里设置这样一所小城堡,既能保证军事信息的传递,又能在此处观察远处的动态,对于向北了解长城方面的动向,向南传递信息是极为方便和有利的。

王老师也讲述了关于在这里修筑这样规模的城堡的作用和意义,大概的意思也是供给来往官员和军事人员调整和休息换乘马匹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能够在中途有个吃饭的地方,方便来往人员的长途跋涉的打尖和便捷行动。

在盐池境内有好几处古城堡都没有历史记载,也很少有人知晓,当地的老百姓知道有这么个土城,并不知道它的名称和历史渊源

中火堡古城若不是有《陕西四镇图说》来证明,估计这座古城的名字将不为世人所知。

有多少被遗忘了的故事和事件,太多太多了,我们只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但至少我们来过这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曾经驻足瞭望过这座古城,并多方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尽管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冬季的午后,已是夕阳斜照了,雪光掩映下的古城更显得苍凉而悲壮,残垣断壁的城墙仿佛在诉说着不被世人所知道的历史事件,也好似在对世人显示它的沧桑和坚强,一层层的夯土就是它历史的记忆了,可我们却一无所知了。

回头望望这座古城,很是有些迷失的感觉,我想,历史或许就是这样的,越想知道越迷茫。

中火堡可能会成为一个?也可能它的历史地位还没被我们所发现,但它的确被历史遗忘掉了,期待有更多的发现和历史的记载能证明这座古城。

一路上,我在想象着这座古城当年发生的故事,眼前浮现出城堡往来络绎不绝的军士和驼队,人们忙碌的在运送物资,城墙上旌旗招展,城内人声鼎沸,一派热闹的场面,500年前应该就是这样。

突然,王老师说:“有机会沿着三边总花马池防秋的线路走一遍,就可能有所了解了。”我表示了完全的同意。

太阳转眼就要落了,中火堡在眼前不断的闪现着。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