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分为传统毒品、 合成毒品、 新精神活性物质(新型毒品)。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

1传统毒品

鸦片

吗啡(Morphine)

海洛因(Heroin)

大麻(Cannabis)

杜冷丁

古柯

可卡因(Cocaine)

2 合成毒品

「冰毒(甲基苯丙胺)」

外观为纯白结晶体,故被称为"冰"(Ice)。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强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强烈。具有较强的成瘾性和依赖性。是我国流行较多的毒品之一。

「麻古」

一种冰毒片剂,外观与摇头丸相似,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和"咖啡因"。

「摇头丸(MDMA)」

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具有兴奋和致幻双重作用。

「K粉(氯胺酮)」

分离性麻醉剂。服用后遇快节奏音乐便会条件反射般强烈扭动,产生意识和感觉的分离状态,导致神经中毒反应和精神分裂症状,表现为幻觉、运动功能障碍,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同时对记忆和思维能力造成严重损害。此外,外观为白色结晶粉末的K粉,可随意勾兑进饮料、红酒中服下,易让人产生性冲动,所以又有"迷奸粉"之称。

「三唑仑」

又名海乐神、酣乐欣,淡蓝色片。一种镇静、催眠药物,长期服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

3新精神活性物质(新型毒品)

为什么毒品容易产生“上瘾”的感觉?

生理因素

人脑中本来就有一种类吗啡肽物质、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吸毒者吸了海洛因、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进入人体后,减少并抑制了自身吗啡肽的分泌,最后达到靠外界的类吗啡肽物质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自身的类吗啡肽物质完全停止分泌。那么,一旦外界也停止了供应吗啡肽物质,则人的生理活动就出现了紊乱,出现医学上说的"反跳"或"戒断症状",此时,只有再供给吗啡物质,才可能解除这些戒断症状,这就是所谓的"上瘾"。

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环境能否获得毒品,社会动荡不安对人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决定哪些人易成为毒品的俘虏,社会法律对毒品的态度等等。

心理因素

研究结果倾向于认为在不同性格的人当中易冲动,对社会常规模式具有反抗性,以及对挫折忍受差者这三类人,有着相对较高的危险度,即具有较高的滥用药物成瘾的易感性。 

误区:新型病毒不会上瘾

❌,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这类物质极具诱惑性,使用之后很快产生心情愉悦、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使用数小时后却出现全身乏力、倦怠、精神压抑等感觉,从而进入所谓的苯丙胺沮丧期。使用者为了避免出现负性体验,或期待再次出现正性体验而陷入反复滥用的恶性循环中,从而形成很强的精神依赖。

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不同的是,苯丙胺类兴奋剂等新型毒品停止使用后通常戒断症状不明显,也是很多人误认为这类物质不会上瘾的原因。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

第一,识物

上面提到的这些,基本囊括了被缉获的第三代毒品。看清楚了,别误入这些套路。

第二,识人

陌生人带你尝试新鲜事物,无论是什么,一律拒绝。

第三,识环境

酒吧、迪厅、KTV,是第三代毒品交易的高频场所,能不去尽量不去。在外吃饭,除了跟家人,如果中间离场,回来后饮料要更换,防止被人下药。

第四,警惕意识

时刻保持警惕,直觉不对,随机应变,宁可误判,也要好好保护自己。

第五、收到礼物时仔细检查 

毒贩诱人沾染毒品的招数之一,就是提供各种“礼物”让人免费尝试。等“猎物”上瘾后,再出高价出售毒品,或者以毒品控制青少年进行违法活动。

第六、防范外界诱惑

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吸引,如果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就可能使毒贩有机可乘。

第七、严防“毒友” 

少年儿童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渴望认同,加上安全防范意识不成熟,就可能因为同伴压力等因素尝试毒品。很多吸毒者都是因为结交了一些“毒友”,逐渐丧失了正确的是非观和人生观,最终被引诱吸毒。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