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违规通过微信等移动应用发布、传输、处理涉密文件材料的泄密行为多发易发、禁而不绝。这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给保密管理带来的风险挑战。究其根源,主要还是由于机关单位保密制度执行不严、保密管理不到位,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保密常识欠缺等问题导致的。全面加强微信使用的保密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特别是日常工作中接触、知悉国家秘密人员的移动办公行为,已刻不容缓。

材料起草环节

       材料起草阶段是微信泄密最为高发的环节。目前来看,主要有两类泄密行为:

       一是通过微信群对涉密材料征求意见。例如,某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小张,为市领导起草发言材料时,引用了涉密文件内容,但主观臆断“引用一两句话不至于涉密”,便将材料发送至微信群征求意见。经鉴定,该材料属于秘密级国家秘密。案件发生后,小张被给予政务警告处分。反思这起案件,小张的保密意识不强、对文件的涉密属性没有正确认识是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是利用图文识别微信小程序转换涉密文件。许多工作人员在起草材料时,为方便摘抄、引用文件资料,经常利用图文识别类移动应用对文件拍照、转换,形成电子文档以减少敲键盘之累。对可以公开的文件资料进行转换无可厚非,但有些人为偷一时之懒,对涉密文件竟铤而走险,按此法处理,自认为无人知晓,实际是掩耳盗铃。相关涉密文件已经被上传到互联网服务器上,对国家秘密安全造成危害。

       例如,某县公安局办公室干部小赵,为图便利,利用某款图文识别小程序转换一份机密级文件,文件随即被该小程序运营公司工作人员从服务器中获取并公开发布,造成恶劣影响。案件发生后,小赵被给予党内警告、政务警告处分。

对策建议

      材料起草要履行定密程序。在材料起草环节,应当认真考虑、核实是否可能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对于内容较为敏感、可能涉密特别是引用涉密文件的,要在涉密计算机中起草,并标注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标志,起草完成后,必须严格履行定密审核程序,明确可以公开的,才能通过互联网传输、处理。保密工作机构要加强对材料起草人员的监督,督促其严格履行定密程序、落实保密要求,禁止通过互联网应用识别、转换涉密材料。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